2007年3月18日

文化工業

提到文化工業,就要先敘述跟它密不可分的法蘭克福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
法蘭克福學派是指1923年,在德國法蘭克福成立的社會科學研究所,包括阿多諾(Adorno),霍克海默(Horkheimer),馬庫色(Marcuse)等人的集體思想,他們保持馬克思的批判意識為職志,對當時社會提出尖銳的批評,以1960年代美國學生運動興起,以具強烈批判意識的法蘭克福學派為理論依據,使得批判理論也在北美廣為流傳,擴及至大眾傳播領域。

文化工業
阿多諾和霍克海默於1947年合著「文化工業」一書,對於資本主義下文化產品生產給予嚴厲的批評;因為資本主義與文化事業的推波助瀾,媒介與社會的政經勢力結合,遏止了改革的有力機能,馬庫色稱此社會為「單面向」的社會,他們對文化工業的批判主要論點為:
一、文化產品的生產、配銷、消費過程都在既定的系統化程序之下運作,而為少數人所操控,
其程序與其他工業生產方式相同,因此稱之為「文化工業」。
二、在資本主義的商業體制下,所有的文化產品並非是藝術,而只是淪為商品。
三、所有大眾媒體均是具有相同的商業目的和經濟邏輯的企業體系。現有資本主義政治經濟力量
主導此一體系,不同媒介工作者無法逃離這個結構,他們即是文化工業的一部份。
四、文化工業大量生產貨品、服務和觀念,同時也推銷了資本主義的整套思想與制度。
五、文化工業產品絕非原於人類真實的需求與自發性的創造,而是為滿足交換目的,但文化工業
從不揭示其物化本質。
六、科技複製文化,造成文化商品的標準化與偽個人化,妨礙個體自主性的發展。
七、全球性商業化與大眾文化,是資本主義成功的主因,伴隨而來的是工具理性、交易消費、短
期滿足和無階級的迷思。貨品(commodity)是此過程的主要意識工具,似乎精緻藝術、甚
至批判和反對的文化產物,都可以被標上價格出售,而完全喪失了批判的力量。

不同於阿多諾等人對於科技複製文化的否定論點,學者班哲明()提出較為樂觀的想法,他認為技術的複製,雖然使得藝術品喪失了韻味(aura),但也使的藝術更為平民化,而非少數人的專用品。不過他雖然對文化生產的標準化持樂觀態度,但對於文化產品淪為追求商業利益的「商品」,仍是深惡痛絕。
文化工業批判的缺點,在於過於強調商業體制的結構決定論,忽視對文化產品特殊性的分析,對人類的解釋也過於被動,因此無法分析歷史變遷、社會衝突等問題。


9575321 開明~

2007年3月12日

阿圖塞:意識型態

意識形態 (ideology) 是指一種觀念的集合。英文ideology這個詞是德崔希伯爵 (Count Destutt de Tracy) 在18世紀末的時候所創造,用來界定一種「觀念的科學」。意識形態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具有理解性的想像、一種觀看事物的方法(請比較世界觀),存在於共識(請見〈日常社會中的意識形態〉段落)與一些哲學趨勢中(請見〈政治意識形態〉段落),或者是指由社會中的統治階級對所有社會成員提出的一組觀念(這是馬克思主義定義下的意識形態,請見〈作為一種社會再造工具的意識形態〉段落。)

日常社會中的意識形態

每個社會都有意識形態,作為形成「大眾想法」或共識的基礎,而社會中大多數的人通常都看不見它。佔有優勢地位的意識形態以一種「中立」的姿態呈現,而所有其他與這個標準不同的意識形態則常常被視為極端,不論到底真實的情況為何。哲學家福柯(Michel Foucault)就曾經寫過關於意識形態中立性的這種觀念。

努力追求權力的組織會去影響社會中的意識形態,將它變成他們想要的樣子。政治組織(包括政府)與其他團體(比如說在議會外遊說通過議案的團體)試圖透過傳播他們的意見來影響民眾,這也是為何社會中的許多人通常看起來都有「類似的想法」(think alike)。

當社會中絕大部分的人對於某些事情的想法都很類似,甚至忘記了目前的事務可以有其他的選擇,這就變成了哲學家葛蘭西(Antonio Gramsci)所說的霸權(Hegemony)。關於團體迷思(groupthink)這種規模小很多的概念,也有部份要歸功於他的著作。

現代語言學家在研究概念隱喻(conceptual metaphor)的機制時,這種「類似的想法」被認為就是透過這種機制傳達出去的。

意識形態有很多不同的種類,有政治的、社會的、知識論的、倫理的等等。

在社會研究中,政治意識形態是一組用來解釋社會應當如何運作的觀念與原則,並且提供了某些社會秩序的藍圖。政治意識形態大量關注如何劃分權力,以及這些權力應該被運用在哪些目的上。比如說,20世紀中最具有影響力與最被清楚界定的政治意識形態之一就是共產主義,它是以馬克思(Karl Marx)與恩格斯(Friedrich Engels)的學說為其基礎。其他的例子有:無政府主義、資本主義、社群主義(communitarianism)、企業自由主義(corporate liberalism)、基督民主主義(christian-democracy)、法西斯主義、君主主義、民族主義、納粹主義、保守主義、自由主義、社會主義、社會民主主義(social-democracy)。「系統意識形態」(systematic ideology)是指將意識型態當作意識形態來進行研究(而非研究個別的意識形態)。請見條目《資本主義》文章下的〈資本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型態〉段落。

意識形態受歡迎的程度有部份原因是受到道德事業家(moral entrepreneur)的影響,他們常常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行動。政治意識形態是指提出某種政治與文化計畫作為參考的社會運動、機構、階級或大團體,他們的整體觀念、原則、教條、迷思或符號。它也可以是通常用來界定某個政黨及其政策的一整個政治思想結構。

通常是某些道德觀(ethic)形塑了意識形態的基礎。

阿圖塞提出了意識形態沒有歷史這個論點,阿圖塞做了以下的論述:

關於各中意識形態的理論最終要依賴於社會型態的歷史,因此要依賴於在社會型態的結合起來的生產方式的歷史,以及在社會型態中展開的階級都爭的歷史。、、、、因為各種意識形態【從上面提到的兩方面,可以把它們定義為不同領域和不同階級的意識型態】是有歷史的,而這種歷史的歸根到底的決定作用顯然獨立於意識型態之外。

阿圖塞說到:一種意識型態總是存在於某種機器當中,存在於這種機器的實踐當中。這種存在就是物質的存在。這句話描述到意識形態是以實踐來建構,而實踐的強制性夠成物質性的存在,也就是說意識形態在實踐的力量中建構一種客觀的事實,這種事實就是阿圖塞所謂的物質性,阿圖塞說到:物質是在多種意義上而言,、、、、、而所有這些型態歸根到底都源於【物理上】的物質。所以由此可以看出阿圖塞的【物】是用物的理的角度來解釋,如果依循這種脈絡的話,他所研究的人是從物[理]的角度來出發,若從其他的角度主觀的感覺,或某種形上學【認為人是存有的動物啦,或是人是我思的動物啦,或是人是理性的動物拉】這都是一種意識型態,一種唯心思想。

阿圖賽(Louis Althusser)是「結構馬克思主義」的開山祖師,他是用結構主義的分析法來解釋馬克思理論的第一人,他在這方面的見解主要見於《現給馬克思》(1965法文,1969英文)和《研讀資本論》(與巴里伯同著,1986法文,1970英文)兩本著作中。阿圖賽的結構主義觀點主要表現在他所提出的所謂「症候群(1972)、研讀法」(symptomatic reading)。阿圖賽認為吾人在閱讀馬克思原文中但卻沒有表達出來的部分。所以他認為有兩種讀法。一種是簡單的白紙黑字的直接讀法,但是在馬克思自己對古典經濟學的研究(如亞當史密斯),以及他自己的著作(如《資本論》)之呈現,均得依賴第二種讀法,即「症候群閱讀法」,以窺其「見與不見」,「滔滔不絕知音與沈默無言之意」,以及兩者之間的調作(articulation)。

9575303 汪仲豪

有關已逝的布希亞

法國社會學家、哲學家 讓‧布希亞,於三月六日去世,享年七十七歲。

提供一個學術網站供大家參考。

Baudrillard 經典研讀網站

http://www3.nccu.edu.tw/~hermes/

  

課程研討部落格開張

淬鍊智慧的能量來自於知識與經驗的結合,歡迎朋友們共同分享!